第一百二十二章 赵高(下)-《秦农》
第(2/3)页
说起培养亲信,赵高就忍不住有些气恼。他的弟弟赵成学法不堪,连自己一半还不如,若不是自己极力维护,恐怕早就受罚回乡了。
赵高与兄弟赵CD出生于隐官,而隐官却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,专门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。赵高的母亲正是隐官内的罪囚。他们的父亲是任职于隐官的吏员,于囚女子相爱,才有了赵氏兄弟二人。
生在这种地方,天然就会带有一种自卑。只不过赵高变自卑为动力,而他的弟弟却把自卑变成了阻力,处处都觉得自己不如他人。
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,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,其身份也叫隐官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。在秦朝,他们的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,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。
帝国法律注重公正,隐官虽然地位低下,其婚姻却不受限制,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。赵高的父亲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,通于法律,精于书法,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,组建了家庭,生下赵高兄弟。
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,子承父业,以吏为师,后来成为帝国的国策。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上文法的道路入仕,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,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。
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,以耕战立国,以法律治国,军人最受社会推崇,官吏最为人民敬畏。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,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。男子17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;或者应征参军,杀敌立功;或者入学室学习,通过考选,出任官吏。
由于父亲是文法官吏,也是严格要求子女的人,赵高兄弟从小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读写和法律,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文化基础。
赵高从小精明强干,敏捷好学,有恒心,有韧性。他在文法入仕的仕途上,从来都是一帆风顺。
17岁以文法官吏子弟进入学室,成绩优秀;三年后,资格考试合格,被除授为史;继而初等选拔考试合格,以最优秀者出任为令史类的文法官吏。三年后,他又参加高等选拔考试,再次以第一名成绩中选,进入秦王宫廷担任了尚书卒史,直接在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。
在秦国万千的文法官吏中,赵高可以说是最出类拔萃的佼佼者。赵高进入宫廷以后,他的能力举动开始进入秦王嬴政,也就是未来秦始皇的事业中。
看看,开了挂的人生就是这么彪悍,如果不是一手搞垮了秦国,赵高绝对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贤相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