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一章 赵高(中)-《秦农》
第(2/3)页
秦国取天下暴行很多,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,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。秦人一直强调说“法后王”。这是为何?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,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,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、容易推行。
胡亥的论述很有新意,不但提到了先孝公与商君的变法,而且对大秦未来的道路也做了规划,即便有些稚嫩,但以他的年纪来看,已经难能可贵了。
弟子学得好,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,可一想到这里,赵高的内心就更加焦灼。他放下胡亥的课业,挑开帐帘,信步走了出去,望着威武雄壮的侍卫,以及远处来回奔走的侦骑。赵高怅然一叹······
他心中暗道:“大秦如此昌盛,吾日日委身于仇敌。亲眼见到仁人志士被秦贼所杀,却不能施以援手。国仇家恨,报之无期。公子扶苏、胡亥皆乃世之人杰,大秦难道真的会传之无穷?”
赵高,姓赵。这本来是一句废话,但却给其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,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。
“赵”姓,在这个时代,与“秦”有着特殊的关系。
“赵”是赵国王族的姓氏,赵高的父亲更是赵国王室的疏族。
战国时代,天下合纵连横,各国间结盟换约,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。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,有些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被疏远者,被打发出质后,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,不少人贫困潦倒一辈子,终生至死不得归还。
赵高的祖上,就是由赵国到秦国做质子的这一类公子。在赵国无宠,在秦国无援,不得已而滞留于秦。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,子孙后代流落于XY市井当中,成为秦人,与普通的庶民无异。
按理说已经在秦国生活了这么多年,赵高应该并不痛恨秦人才对。但事实却恰好相反,赵高对秦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!
秦愈强盛一分,他就愈痛苦一分。秦强,意味着国仇难报,更意味着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那个端坐在御座上的男人。
有关赵高的身世,2000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,东汉以后赵高被丑化为阉宦,其家族也被丑化为宦阉家族,不实的成见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
第(2/3)页